温州大学 院长信箱
一、2019年工作总结 2019年是学院“十三五”发展建设中的关键一年。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全院师生紧密围绕学校、学院中心工作,“立足温州,服务地方,走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发展之路”,积极践行“强实践,能创新,富有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一)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 1.全面筹划,搭建学科基础教学平台。全面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科基础教学统一平台,打通美术类、设计类两大类的学科基础平台,促进专业学习的交叉融合。根据专业认证要求重构美术学(师范)、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服装与服饰设计(鞋靴设计方向)创设艺工结合工作室式人才培养模式。 2.重视教学过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强化教风学风建设,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领导小组,召开多次专题教学研讨会,开展教师公开课21门次,组织教学督导听课看课60门次,举办课程展47门次,打造一年一度的学生毕业作品展、动态秀品牌,展出作品363幅(件、组),获市委宣传部、各高校、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 3.加强内涵建设,教学建设和改革成效显著。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项;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3项;获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2项;获校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获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校级教改立项2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2019年度温州大学最具竞争力专业(薪酬单项奖)。 4.聚焦专业,实践教学有序开展。45个班级开展写生、教育实习、艺术采风、摄影等特色校外实践课程,校外实践基地23个,校外导师35人。 5.展赛促学,竞赛成绩凸显成效。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52项,其中学科竞赛奖31项(一类学科竞赛奖1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2项,国际级大奖2项,国家级大奖16项。学生入选省市各级各类画展21人次。 (二)学科及科研工作 1.夯实基础,学位点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院现有设计学学硕、艺术专硕、课程与教学论(美术)和学科教学(美术)四个硕士点。2019年新增硕导2人,硕导人数达到14人。招生专业涵盖服装、鞋履、视觉、环境、产品、国画、油画、艺术批评共8个研究方向,基本覆盖了我院现有的本科专业。 2.重点突破,科研成果稳中有升。我院教师发表权威论文1篇,一级论文3篇,二A论文2篇;教师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2项;取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项,其他厅局级纵向课题立项2项,横向课题立项8项(其中单项合同到账经费在20万元以上的5项),年度科研经费到账146.48万元,其中纵向经费到账17.2万元,横向经费到账129.28万元。人均科研经费1.88万元。教师科研成果获2019年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 3.聚焦创作,教师作品参展再创佳绩。在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和浙江省美展中,我院2位教师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4位教师作品入选浙江省第十四届美展,其中1人作品获得优秀奖。艺术作品入选部委级画展5人次(相当于一级论文),入选其他各类画展27人次。 4.加强管理,研究生培养富有成效。研究生招生报到率100%,就业率100%。学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获温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2项。2位研究生考取马来西亚博士,占研究生毕业人数的18%。 5.拓展资源,学术交流较为活跃。学院现有美术教育研究所、创意设计研究所和时尚创新研究所3个校级科研平台,围绕美术和设计两大学科依托美术教育、时尚产业和工业设计三大领域,举办了4次大型论坛,6次专题学术沙龙。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截至12月底,学院教职工总数73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教授8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硕士学位47人,硕士生导师14人。 2.人才引进与骨干培养同步推进。积极遴选和考察21名意向教师,已申报学校校长办公会8名,待上会3人,正在办理入职手续5人;教师境外访学1名,骨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高峰会议65人次。 3.科学补充现有师资力量。本年度,续聘35名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中小学老师、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导师,校外硕导6人。积极改善学院师资队伍结构,有效补充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顶天立地,服务地方 1.举力承办“市长杯”,提升温大影响力。2019“市长杯”大赛历时5个多月,全国28个省、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计师参与,作品征集量达5160件,同比增长70%。较往年不同是,今年大赛总决赛颁奖仪式和长三角时尚高峰论坛的主场在我校,全体教职工不畏艰辛、勇挑重担,在大赛台前幕后做了大量工作,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内,举全校之力精心筹备,保证大赛在我校主场顺利举行。大赛当天共接待宾客1000余人次,圆满完成答辩、颁奖、主旨演讲及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得到省市领导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极大地提升我校美誉度和影响力。我院10名学子获奖,2名学子获总决赛创意奖大奖。本次大赛得到中新社、人民日报网等国内外40家媒体争相报道计100余条,总决赛和峰会同步直播点击量达90万人次。 2.教师社会活动日增,展现美院作为。在2019年温州市美协、书协换届选举中,任美协副主席3人、任书协副主席1人,任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指委委员1人,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理事1人,对地方文艺界和专业教育领域贡献和影响力日增。 3.继续教育开门红,开拓地方服务新领域。我院率先成立继续教育中心并设专职岗位,建立校内外艺术名家师资库;获批2020年省市中小学师训项目23项。成功举办第一期经校地合作处审批登记的非学历教育项目《个人形象与服饰搭配》。 4.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促进产教融合。通过温州时尚学院、温州时尚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瓯海时尚产业创新研究基地、温州大学时尚创新研究所等平台的搭建,学院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在人才培养、大赛合作、课堂教学、实践实习、创新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五)国际化建设 1.境外交流,国际融合日趋深入。2019年“市长杯”大赛面向台湾、韩国、意大利等地区征稿,共征集海外作品500余件,其中台湾、韩国地区3件作品入围总决赛。8月,随同市人社局一行赴意英两国学术考察及人才交流活动,与欧洲设计学院合作就具体条款达成一致,并与多家艺术院校达成合作意向。 2.合作办学,中意合作办学实质性推进。9月,我校与欧洲设计学院正式签订了“2+2+1”的联合培养办学协议,预科课程《设计工坊》正式开班,24名学生报名并顺利结业。 (六)党建与思政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1.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组织学院师生党员集中学习72次,开展专题党课7场,设立党员示范岗11个,围绕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共征求意见建议53条,制定落实整改措施25条,将主题教育和推进学院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强化知行合一,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党建服务持续推进。突出以创新强服务,深化党的建设与服务地方双促进。6月,与浙南科技城、龙湾区委组织部成立“握手”党建联盟,以党建校地共建为龙头引领,开创新格局,发挥浙江红蜻蜓和风笛服饰临时党支部和党员志愿服务基地平台优势,持续开展校企党建共建系列活动,切实服务温州“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此与市图书馆及瓯海文广旅体局联合开展“籀园讲坛”、“文化与时尚生活”系列讲座20余场,有效提升了美院对温州社会公共文化发展的贡献度。2019年学院党委被评为温州市优秀基层党组织。 3.师风学风氛围浓厚。结合主题教育,不断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学习,重点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深化“百名教授访百家” 活动、“寝室导师制”与教工党员“三联系”制度,今年共16位教师分赴省内外对20多位学生家访与就业访谈,寝室导师走访学生寝室200余个,教工党员联系学生班级22个,联系学生寝室27个,联系经济困难学生24个。学院定期开展教风学风建设专题研讨活动,创新“五班十星”特色班级及“特色早晚自习”等举措,共评比出优秀班集体20个、优秀个人40名。 2019届毕业生中,我院共有18名同学顺利考录国内外重点院校硕士学历,较2018年同期增幅408.86%。 4.就业创业工作效果明显。完善“三位一体”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模式,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坊,形成就业工作全员化体系, 2019届本科生就业率为98.37%,考取研究生16人,15服工25名学生8人考取研究生,录取率达32%。针对2020届毕业生,共举办专场宣讲会11场,开展“创业邦·就业季”系列创业就业主题活动10次,开展就业品牌项目校友“职”说2期,引导毕业生走进企业活动十余次,创立校企合作“优才计划”,帮助毕业生提前了解职场。学院成立融艺优品创客空间,入驻具有市场前景的创业团队14支。搭建多维平台,助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获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本研组一等奖(学校本研组唯一)等。 5.团建品牌凸显特色。成功举办温州大学校园文化品牌第十二届赛季风活动和第二十届艺苑杯活动;学院“艺家人”志愿者活动常态化运行,年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次;暑期,学院共组织社会实践队伍11支,受社会广泛关注,其中“蚂蚁行动”实践队获得全省百强团队称号。学生工作风采获省市级媒体报导50余篇,院学生会获“优秀学生会”称号。 二、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我们要聚焦学校学院建设发展的新目标新使命,围绕学校“申博”攻坚计划和以侨为特色的省部共建高校,紧跟学校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学院“十三五规划”决战之年的工作任务,以党建思想为引领,进一步凸显学院核心竞争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增强学院建设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1.坚持思想引领,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强化师生理论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围绕作风建设、教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等主要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规范教育。坚持意识形态风险点排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学院人才引进、宣传报道、学术讲座等活动的审核。2.加强党的组织力建设,夯实党建基础工作。强化领导班子建设,严格规范落实“两个议事规则”,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落实。深化支部组织力建设,深化基层党组织创新创建工作。3.围绕“立德树人”,推进思政育人成效。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三全育人”队伍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育人工作的发展。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设清廉美院。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贯彻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加强对干部的党风、政风教育、警示教育和干部品德教育。扎实开展党纪党规、法纪法规教育,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定期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抓住“关键少数”和“源头”,防止和克服腐败问题的发生。积极推行院务公开,进一步加强我院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规范办事程序,增强重大决策事项的公开化和科学化。5.深入指导学术委员会、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工作。严格执行学术委员会、工会、教代会制度,发挥好其在学院治理中的作用,为学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团组织建设水平,跟进“智慧团建”工作,完善团籍管理。 (二)深化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精心谋划,稳步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与专业认证工作。着重筹划实施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国家一流专业、申报工作,凝练办学优势,提炼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扎实推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的申报工作,加大教学模式改革,对标认证标准,认真准备申报材料,尽早实现认证受理。启动美术学专业师范认证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推进大升级。2.落实“课程展赛”“1+N+1”举措,扎实推进“金课”建设。即1个教研室推出N个课程展,评选出课程展(含毕业展)优秀作品,举办1个优秀成果展。3.继续举办创新精英班,深化专创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面向高年级学生,举办跨专业创新精英班,配备导师,不定期举办专业讲座,促进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融合,产出成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4.全院协同,开展艺术周活动,师生同台展风采。在第十周机动周开展艺术周活动,结合学生优秀成果展、创客作品展,院内外专家讲座等形式,师生参与,学工教学实验等系室协同,以展促学。5.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学、学生管理、行政工作等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在正规的工作规划化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建立简单实效的工作流程,是学院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院将在日常教学中强化教学过程监控,推进精细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服务师生。6.进一步开展国际化“以侨为特色”的教学工作。进一步深化与欧洲设计学院、意大利新美术学院、台湾大同大学等境外高校的合作。逐步谋划教师国际化视野提升与国际教学合作拓展。7.全面推进继续教育,扩大学院专业影响力。成立各专业专家师资库,多方面开发培训课程,多形式开展教学培训,进一步提升学院各专业影响力和美誉度,努力打造学院继续教育“金名片”。 (三)加快人才引进,切实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结构 1.高度重视并积极落实人才引进工作。出台人才引进奖励办法,调动全院教师积极性。根据年度人才引进目标,持续推进人才引进工作,规划并凝练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人才梯队。2.继续加大内部教师的培养和遴选。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赴外访学,不断提升学历层次,拓宽国际学术视野,改善知识结构;积极培养现有师资队伍中的骨干教师,促其迅速茁壮成长;鼓励教师下企业、进基层,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建设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3.加强外聘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地方及行业资源,从政企行业聘任兼职教师,建立和健全实践经验丰富的业界师资资源库,丰富教师队伍,并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和建设。4.强化师德建设和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建设优良教风和院风。 (四)推进协同创新,切实提升学科科研水平 1.主动谋划夯实硕导队伍质量。积极与学校职能部门协调,争取修改艺术类硕导条件,为增加硕导数量创造条件;积极引进符合硕导资格的高层次人才;开展硕导培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业务素质;2.对标评估指标,提升学科内涵建设。修订论证研究生培养方案,编写教学大纲;设立研究生督导,强化日常教务管理;建立专家库,定期举办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创作研究热情。3.凝练特色,谋划国家课题申报。加强在研课题管理,重点突出省部级项目提升,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以国家级课题为基础,整合资源,力争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有突破。4激发活力,确保科研和创作标志性成果有突破。争取学校宽松政策,加大对教师作品参展参赛的奖励支持力度;对现有专著和高等级论文进行凝练整合,力争获得高等级科研奖励;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重点,鼓励设计类老师申报发明专利。5.开拓资源,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搭建各学科学术交流平台。继续做好罗山讲堂,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争取承办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五)强化学风建设,切实保障安全稳定和学生全面发展 1.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思政工作水平。把牢“十二道关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建设,增进理解力、执行力和落实力。做好班主任的工作联系,参与班级教育管理。,培养学生自主教育管理“三自”原则,发挥学生党团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2.坚持考勤与教育相结合,因势利导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日常学风和晚自习督查,加大学风信息反馈和违纪处理,继续开展“五班十星”特色班级建设及评先评优,严抓班级学风建设、强化考风考纪。3.健全创新创业帮扶,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推进学院大学生“融艺优品”众创空间实体运作,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合作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继续推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升、转化和落地。4.凝练团学品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凝练现有“赛季风”、“艺苑杯”等传统品牌项目,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体育锻炼。5.完善就业服务,保障专业持续发展。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加强个性化发展的指导与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业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创业指导。6.夯实学生党建工作,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学生支部设置,仔细谨慎做好材料审查及党务系统统计工作,健全发展教育机制、提升党员发展质量。7.完善评奖资助,优化心理健康工作。严格评奖资助程序,确保公平公正;加强勤工助学工作,关爱贫困学生;健全心理研判工作,提升心理健康工作水平。8.强化公寓文明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围绕安全文明,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落实文明品行分考核工作,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一、2019年工作总结
2019年是学院“十三五”发展建设中的关键一年。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全院师生紧密围绕学校、学院中心工作,“立足温州,服务地方,走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发展之路”,积极践行“强实践,能创新,富有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一)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
1.全面筹划,搭建学科基础教学平台。全面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科基础教学统一平台,打通美术类、设计类两大类的学科基础平台,促进专业学习的交叉融合。根据专业认证要求重构美术学(师范)、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服装与服饰设计(鞋靴设计方向)创设艺工结合工作室式人才培养模式。
2.重视教学过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强化教风学风建设,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领导小组,召开多次专题教学研讨会,开展教师公开课21门次,组织教学督导听课看课60门次,举办课程展47门次,打造一年一度的学生毕业作品展、动态秀品牌,展出作品363幅(件、组),获市委宣传部、各高校、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
3.加强内涵建设,教学建设和改革成效显著。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项;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3项;获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2项;获校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获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校级教改立项2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2019年度温州大学最具竞争力专业(薪酬单项奖)。
4.聚焦专业,实践教学有序开展。45个班级开展写生、教育实习、艺术采风、摄影等特色校外实践课程,校外实践基地23个,校外导师35人。
5.展赛促学,竞赛成绩凸显成效。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52项,其中学科竞赛奖31项(一类学科竞赛奖1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2项,国际级大奖2项,国家级大奖16项。学生入选省市各级各类画展21人次。
(二)学科及科研工作
1.夯实基础,学位点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院现有设计学学硕、艺术专硕、课程与教学论(美术)和学科教学(美术)四个硕士点。2019年新增硕导2人,硕导人数达到14人。招生专业涵盖服装、鞋履、视觉、环境、产品、国画、油画、艺术批评共8个研究方向,基本覆盖了我院现有的本科专业。
2.重点突破,科研成果稳中有升。我院教师发表权威论文1篇,一级论文3篇,二A论文2篇;教师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2项;取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项,其他厅局级纵向课题立项2项,横向课题立项8项(其中单项合同到账经费在20万元以上的5项),年度科研经费到账146.48万元,其中纵向经费到账17.2万元,横向经费到账129.28万元。人均科研经费1.88万元。教师科研成果获2019年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
3.聚焦创作,教师作品参展再创佳绩。在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和浙江省美展中,我院2位教师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4位教师作品入选浙江省第十四届美展,其中1人作品获得优秀奖。艺术作品入选部委级画展5人次(相当于一级论文),入选其他各类画展27人次。
4.加强管理,研究生培养富有成效。研究生招生报到率100%,就业率100%。学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获温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2项。2位研究生考取马来西亚博士,占研究生毕业人数的18%。
5.拓展资源,学术交流较为活跃。学院现有美术教育研究所、创意设计研究所和时尚创新研究所3个校级科研平台,围绕美术和设计两大学科依托美术教育、时尚产业和工业设计三大领域,举办了4次大型论坛,6次专题学术沙龙。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截至12月底,学院教职工总数73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教授8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硕士学位47人,硕士生导师14人。
2.人才引进与骨干培养同步推进。积极遴选和考察21名意向教师,已申报学校校长办公会8名,待上会3人,正在办理入职手续5人;教师境外访学1名,骨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高峰会议65人次。
3.科学补充现有师资力量。本年度,续聘35名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中小学老师、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导师,校外硕导6人。积极改善学院师资队伍结构,有效补充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顶天立地,服务地方
1.举力承办“市长杯”,提升温大影响力。2019“市长杯”大赛历时5个多月,全国28个省、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计师参与,作品征集量达5160件,同比增长70%。较往年不同是,今年大赛总决赛颁奖仪式和长三角时尚高峰论坛的主场在我校,全体教职工不畏艰辛、勇挑重担,在大赛台前幕后做了大量工作,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内,举全校之力精心筹备,保证大赛在我校主场顺利举行。大赛当天共接待宾客1000余人次,圆满完成答辩、颁奖、主旨演讲及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得到省市领导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极大地提升我校美誉度和影响力。我院10名学子获奖,2名学子获总决赛创意奖大奖。本次大赛得到中新社、人民日报网等国内外40家媒体争相报道计100余条,总决赛和峰会同步直播点击量达90万人次。
2.教师社会活动日增,展现美院作为。在2019年温州市美协、书协换届选举中,任美协副主席3人、任书协副主席1人,任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指委委员1人,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理事1人,对地方文艺界和专业教育领域贡献和影响力日增。
3.继续教育开门红,开拓地方服务新领域。我院率先成立继续教育中心并设专职岗位,建立校内外艺术名家师资库;获批2020年省市中小学师训项目23项。成功举办第一期经校地合作处审批登记的非学历教育项目《个人形象与服饰搭配》。
4.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促进产教融合。通过温州时尚学院、温州时尚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瓯海时尚产业创新研究基地、温州大学时尚创新研究所等平台的搭建,学院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在人才培养、大赛合作、课堂教学、实践实习、创新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五)国际化建设
1.境外交流,国际融合日趋深入。2019年“市长杯”大赛面向台湾、韩国、意大利等地区征稿,共征集海外作品500余件,其中台湾、韩国地区3件作品入围总决赛。8月,随同市人社局一行赴意英两国学术考察及人才交流活动,与欧洲设计学院合作就具体条款达成一致,并与多家艺术院校达成合作意向。
2.合作办学,中意合作办学实质性推进。9月,我校与欧洲设计学院正式签订了“2+2+1”的联合培养办学协议,预科课程《设计工坊》正式开班,24名学生报名并顺利结业。
(六)党建与思政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1.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组织学院师生党员集中学习72次,开展专题党课7场,设立党员示范岗11个,围绕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共征求意见建议53条,制定落实整改措施25条,将主题教育和推进学院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强化知行合一,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党建服务持续推进。突出以创新强服务,深化党的建设与服务地方双促进。6月,与浙南科技城、龙湾区委组织部成立“握手”党建联盟,以党建校地共建为龙头引领,开创新格局,发挥浙江红蜻蜓和风笛服饰临时党支部和党员志愿服务基地平台优势,持续开展校企党建共建系列活动,切实服务温州“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此与市图书馆及瓯海文广旅体局联合开展“籀园讲坛”、“文化与时尚生活”系列讲座20余场,有效提升了美院对温州社会公共文化发展的贡献度。2019年学院党委被评为温州市优秀基层党组织。
3.师风学风氛围浓厚。结合主题教育,不断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学习,重点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深化“百名教授访百家” 活动、“寝室导师制”与教工党员“三联系”制度,今年共16位教师分赴省内外对20多位学生家访与就业访谈,寝室导师走访学生寝室200余个,教工党员联系学生班级22个,联系学生寝室27个,联系经济困难学生24个。学院定期开展教风学风建设专题研讨活动,创新“五班十星”特色班级及“特色早晚自习”等举措,共评比出优秀班集体20个、优秀个人40名。 2019届毕业生中,我院共有18名同学顺利考录国内外重点院校硕士学历,较2018年同期增幅408.86%。
4.就业创业工作效果明显。完善“三位一体”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模式,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坊,形成就业工作全员化体系, 2019届本科生就业率为98.37%,考取研究生16人,15服工25名学生8人考取研究生,录取率达32%。针对2020届毕业生,共举办专场宣讲会11场,开展“创业邦·就业季”系列创业就业主题活动10次,开展就业品牌项目校友“职”说2期,引导毕业生走进企业活动十余次,创立校企合作“优才计划”,帮助毕业生提前了解职场。学院成立融艺优品创客空间,入驻具有市场前景的创业团队14支。搭建多维平台,助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获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本研组一等奖(学校本研组唯一)等。
5.团建品牌凸显特色。成功举办温州大学校园文化品牌第十二届赛季风活动和第二十届艺苑杯活动;学院“艺家人”志愿者活动常态化运行,年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次;暑期,学院共组织社会实践队伍11支,受社会广泛关注,其中“蚂蚁行动”实践队获得全省百强团队称号。学生工作风采获省市级媒体报导50余篇,院学生会获“优秀学生会”称号。
二、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我们要聚焦学校学院建设发展的新目标新使命,围绕学校“申博”攻坚计划和以侨为特色的省部共建高校,紧跟学校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学院“十三五规划”决战之年的工作任务,以党建思想为引领,进一步凸显学院核心竞争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增强学院建设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1.坚持思想引领,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强化师生理论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围绕作风建设、教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等主要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规范教育。坚持意识形态风险点排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学院人才引进、宣传报道、学术讲座等活动的审核。2.加强党的组织力建设,夯实党建基础工作。强化领导班子建设,严格规范落实“两个议事规则”,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落实。深化支部组织力建设,深化基层党组织创新创建工作。3.围绕“立德树人”,推进思政育人成效。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三全育人”队伍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育人工作的发展。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设清廉美院。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贯彻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加强对干部的党风、政风教育、警示教育和干部品德教育。扎实开展党纪党规、法纪法规教育,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定期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抓住“关键少数”和“源头”,防止和克服腐败问题的发生。积极推行院务公开,进一步加强我院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规范办事程序,增强重大决策事项的公开化和科学化。5.深入指导学术委员会、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工作。严格执行学术委员会、工会、教代会制度,发挥好其在学院治理中的作用,为学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团组织建设水平,跟进“智慧团建”工作,完善团籍管理。
(二)深化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精心谋划,稳步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与专业认证工作。着重筹划实施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国家一流专业、申报工作,凝练办学优势,提炼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扎实推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的申报工作,加大教学模式改革,对标认证标准,认真准备申报材料,尽早实现认证受理。启动美术学专业师范认证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推进大升级。2.落实“课程展赛”“1+N+1”举措,扎实推进“金课”建设。即1个教研室推出N个课程展,评选出课程展(含毕业展)优秀作品,举办1个优秀成果展。3.继续举办创新精英班,深化专创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面向高年级学生,举办跨专业创新精英班,配备导师,不定期举办专业讲座,促进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融合,产出成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4.全院协同,开展艺术周活动,师生同台展风采。在第十周机动周开展艺术周活动,结合学生优秀成果展、创客作品展,院内外专家讲座等形式,师生参与,学工教学实验等系室协同,以展促学。5.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学、学生管理、行政工作等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在正规的工作规划化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建立简单实效的工作流程,是学院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院将在日常教学中强化教学过程监控,推进精细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服务师生。6.进一步开展国际化“以侨为特色”的教学工作。进一步深化与欧洲设计学院、意大利新美术学院、台湾大同大学等境外高校的合作。逐步谋划教师国际化视野提升与国际教学合作拓展。7.全面推进继续教育,扩大学院专业影响力。成立各专业专家师资库,多方面开发培训课程,多形式开展教学培训,进一步提升学院各专业影响力和美誉度,努力打造学院继续教育“金名片”。
(三)加快人才引进,切实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结构
1.高度重视并积极落实人才引进工作。出台人才引进奖励办法,调动全院教师积极性。根据年度人才引进目标,持续推进人才引进工作,规划并凝练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人才梯队。2.继续加大内部教师的培养和遴选。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赴外访学,不断提升学历层次,拓宽国际学术视野,改善知识结构;积极培养现有师资队伍中的骨干教师,促其迅速茁壮成长;鼓励教师下企业、进基层,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建设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3.加强外聘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地方及行业资源,从政企行业聘任兼职教师,建立和健全实践经验丰富的业界师资资源库,丰富教师队伍,并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和建设。4.强化师德建设和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建设优良教风和院风。
(四)推进协同创新,切实提升学科科研水平
1.主动谋划夯实硕导队伍质量。积极与学校职能部门协调,争取修改艺术类硕导条件,为增加硕导数量创造条件;积极引进符合硕导资格的高层次人才;开展硕导培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业务素质;2.对标评估指标,提升学科内涵建设。修订论证研究生培养方案,编写教学大纲;设立研究生督导,强化日常教务管理;建立专家库,定期举办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创作研究热情。3.凝练特色,谋划国家课题申报。加强在研课题管理,重点突出省部级项目提升,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以国家级课题为基础,整合资源,力争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有突破。4激发活力,确保科研和创作标志性成果有突破。争取学校宽松政策,加大对教师作品参展参赛的奖励支持力度;对现有专著和高等级论文进行凝练整合,力争获得高等级科研奖励;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重点,鼓励设计类老师申报发明专利。5.开拓资源,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搭建各学科学术交流平台。继续做好罗山讲堂,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争取承办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五)强化学风建设,切实保障安全稳定和学生全面发展
1.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思政工作水平。把牢“十二道关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建设,增进理解力、执行力和落实力。做好班主任的工作联系,参与班级教育管理。,培养学生自主教育管理“三自”原则,发挥学生党团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2.坚持考勤与教育相结合,因势利导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日常学风和晚自习督查,加大学风信息反馈和违纪处理,继续开展“五班十星”特色班级建设及评先评优,严抓班级学风建设、强化考风考纪。3.健全创新创业帮扶,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推进学院大学生“融艺优品”众创空间实体运作,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合作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继续推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升、转化和落地。4.凝练团学品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凝练现有“赛季风”、“艺苑杯”等传统品牌项目,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体育锻炼。5.完善就业服务,保障专业持续发展。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加强个性化发展的指导与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业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创业指导。6.夯实学生党建工作,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学生支部设置,仔细谨慎做好材料审查及党务系统统计工作,健全发展教育机制、提升党员发展质量。7.完善评奖资助,优化心理健康工作。严格评奖资助程序,确保公平公正;加强勤工助学工作,关爱贫困学生;健全心理研判工作,提升心理健康工作水平。8.强化公寓文明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围绕安全文明,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落实文明品行分考核工作,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