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 院长信箱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媒体视角
热点信息
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媒体视角

温度新闻:以艺术为媒,架起全球文化传播之桥


发表时间:2025-07-28 编辑: 浏览量:

日前,温州大学成功举办两期“中华艺术与文化全球暑期学校”,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荷兰、德国等11个国家的98名海外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参与。暑期学校每期为9天,以“艺术为媒”,通过“学术讲座+艺术实践+人文考察+文化体验”四位一体的研学架构,为国际青年提供了一场沉浸式的中华文化之旅,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助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

学术讲座:解码中华文化精髓

暑校开设了多场专题讲座,音乐学院杨振海书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赏鉴》以“明青花缠枝莲纹瓶的纹饰密码”“北宋汝窑雨过天青的釉色美学”等生动案例,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符号,从国画、瓷器、茶艺等十大领域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美术与设计学院刘青松书记则在胤秀文化温州影视基地通过摄影艺术中“留白如诗”的构图原则和“阴阳相济”的光影运用,带领营员感悟摄影中“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理念。中国书法课堂上,高玥老师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飘逸到颜真卿楷书的雄浑,现场示范“气韵生动”的笔墨技法;水墨画课程中,梁腾老师一步步拆解画竹的“中锋行笔”与“分组勾勒”,让营员在淡墨浓彩间体会“书画同源”的深意。来自荷兰的Carmen Fahner表示:“书法课上,当我第一次用毛笔写出‘永’字时,仿佛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千年脉搏。”

艺术实践:指尖传承文化印记

营员们在皮具DIY课堂上从裁皮、缝线到打磨,完成专属卡包;剪纸课上,张丽丽老师以“乐清细纹刻纸”技艺带领学员解码古代瓯人祈福密码,将红纸化作帆布包上的现代纹样;蓝染体验中,叶茜老师指导营员用棉线扎出冰裂纹,浸染出独一无二的蓝白图案;活字印刷课上,学员们将亲手印刷的诗句制成蓝夹缬风铃,叮咚声中回荡着古老技艺的现代回响。美国营员杰克在总结会上展示自制的蓝染方巾:“我要把它挂在宿舍,告诉更多人中国非遗的故事。”

人文考察:行走中感悟瓯越文化

行程中,走进文成刘基故里与刘基庙,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六百年的历史对话。雁荡山灵峰的“移步换景”让营员读懂“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大龙湫瀑布下,197米落差的飞瀑成为“师法自然”的生动课堂。瓯江夜游时,山体灯光秀将温州从“东瓯古国”到“现代商都”的历史长卷映照江面。篝火晚会上,舞龙舞狮与打铁花表演引得全场欢呼,营员们与村民共舞,在火光中体验“团结共生”的民俗智慧。加拿大华裔李潇潇在芙蓉古村触摸卵石巷道时动情地说:“长辈口中的故乡,此刻就在我脚下。”

文化体验: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

汉服体验让营员秒变“古人”,交领右衲的礼仪与箭袖革带的英气展现“衣冠上国”的风范;《唐韵·月樽邀白》演出中,水袖翻飞重现盛唐风华;宋代点茶课上,营员击拂茶汤,看乳沫如积雪浮盏。交友晚会上,川剧变脸与琵琶独奏引发阵阵掌声,一首《小苹果》更让全场齐声合唱。暴雨突至的永嘉书院,营员们共撑一伞,笑称这是“最诗意的意外”。

主办此次暑期学校是温州大学积极落实“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重大倡议、努力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实践,得到浙江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指导,由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承办,温州市国际传播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协办。系列活动通过“学、创、游、悟”相结合的多元模式,使国际青年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体验者,更化身文化传播的青春使者。

温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便是“百工之乡”与“东南邹鲁”,其文化底蕴与艺术成就灿若星河。作为“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瓯塑、细纹刻纸等百余项非遗技艺传承千年匠心;“东亚文化之都”的开放包容,孕育了永嘉学派、南戏等文化瑰宝。近日获批“国际湿地城市”的生态底蕴,更赋予瓯越文化灵秀之气。从瓯窑青瓷到当代艺术,温州始终以独特文化基因架设中外文明对话之桥。

未来,温州大学将继续依托瓯越文化特色,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培养世界温州通;融温大英才于全球,赋能温州通世界”为来华留学办学宗旨,深化“留学温大”品牌建设,架设更多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之桥,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供有力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689190 E-Mail:msxy@wzu.edu.cn